育苗移種

Top
   
用苗床培植幼苗所需工夫較少,但移植幼苗時容易受損。

育苗是先將種子下在苗床、苗盆、穴盤或苗杯等培苗空間或工具上,待幼苗長到一定大小,才移植到田畦上。這個方法,雖然工夫多了,幼苗亦易受傷害(其中以苗床所需工夫最少,幼苗受損最易,苗盆次之,穴盤苗杯最少),但卻可減少種子的消耗;方便集中管理幼苗,控水控肥保溫等都方便點;且可利用設施提早下種,提高發芽率,提早有收成;還可減少幼苗佔用田地的時間,讓土地可充分利用。

不適合移種的植物

但並非所有植物都適合移種,有些植物的根系若折斷了,便很難恢復,或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功能的,便不適合移種。例如粟米、豆類等。相反,生菜、白菜、番茄、矮瓜等,由於根系復原快,所以較適合移種。另外,直根類的蔬菜,如白蘿蔔、紅蘿蔔等,若果主根受損,容易出現歧根,所以亦不適合移苗種植。還有,生長期較短的作物如白菜仔、塘蒿等,由於幼苗在移種後最少都要等三數天至一星期才能復原,佔去這類短期作物整個生長期一個頗大的比例,而移種又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故此並不化算。

育苗設施

苗床為田間特別規劃出來的一小塊田,特別用來培苗。最好該塊地是較肥沃,富有機物,保水保肥力強,無病蟲害的;而且若能較接近水源,方便淋水,還方便築建膠膜以保溫防雨擋風則更佳。苗盆一般為長方形的淺膠盆,亦可用各式花盆、陶盆、淺盆、纖維杯、苗杯(較細的花盆)、穴盤(雞蛋格式膠盤),甚至膠袋等培苗。

播種方法

在苗床、苗盆及花盆上,按一定的株行距點下種子,或將種子撒播其上,再蓋上較幼細的泥土或介質。穴盤本有配合使用的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機器協助舖上介質及下種,但學校一般沒有大量產苗的需要,故可用人手逐格下種,每格可下種子兩三粒,視種子的發芽率而定,再蓋上幼細的介質。待幼苗長出,再拔去弱株,為每穴留幼苗一株。苗杯下種的方法與人手下種的穴盤相同。切勿下種太多或太密,否則幼苗會因競爭生存空間而不斷拉長。

淋水施肥

播種後應要充分淋水,但澆水要特別小心,最好用出水較細,水力最弱的噴頭,避免沖散或沖走種子。以後每天檢查是否需要淋水,最好能每次多淋一點,但次數減少一點,可鼓勵根系向下生長。若淋水頻繁,但每次只淋濕表面,則會鼓勵根系在土表生長,影響健全生長。若苗期較長,需要施肥,一般多用稀釋的液肥(如花生麩水),以減少出現肥料過濃,燒傷幼苗的問題。

假植

將幼苗移植到另一個苗床、苗盆、穴盤或苗杯中,讓其繼逐生長,稱為假植。有些植物,有人會假植兩次或以上,才會定植到田中。要費那樣多的勁去作假植,目的是節省種子、節省配苗的空間、促進根系發育,減少定植時的傷害。

   
移苗時,泥洞的大小應以能完全將放得下待移的幼苗。

定植

待幼苗長到合適的大小,便可定植到田間。一般會是長出最少兩片真葉時,或至15-25厘米高時,或當根系發展至露出盆底的排水孔時。其實越早定植,復原越快,但卻較易受環境及病蟲害影響。

定植前一至兩星期,如有覆蓋物保護的幼苗,需要將覆蓋物逐漸移開,讓幼苗適應露地環境。若有需要,可酌減淋水量,以抑制幼苗生長,以便定植後,能較快復原。定植前,可充分淋水,好讓泥土或介質容易黏在一起,不至散落。

可選在風靜、陰天、午後黃昏、有毛毛雨的日子移植,因太猛烈的陽光及乾燥的空氣會可能傷害到移種時暴露出來的植物根部。

移植時,先挖出或取出連泥的幼苗,清除枯葉,按適當的株行距移種到田中。取苗過程中,以能傷及越少的根系,保留越多的土團越好。移種時,應先在泥中挖出一個較泥團大及深的洞,放下幼苗,深度應盡量接近真葉,將四周的泥土培到幼苗的根上,輕壓附近四周泥土,切勿太緊或太鬆,以免根系受壓,但又能讓根系能與土粒接觸,以便吸水吸肥。請留意,移種時應將幼苗的整個根系都埋在泥洞中,別讓部分的根系暴露在外。定植後,應盡快充分淋水,如有需要,可在幼苗四周舖上護根(如禾桿草),以減少失水。

約三數天至一星期後,當幼苗開始長出新芽、新葉,即表示它已經適應新環境,並開始發根。這時,可以薄施肥料,以促進幼苗生長。

 

 

淋水

Top

水的重要

水份是構成植物的重要成分之一,特別是蔬菜,含水量一般更較其他植物多。而且植物生長時所需的無機鹽,需溶解在泥土中的水份後,然後由根部吸收,再傳送到植物的各部分。

但若泥中的水份過多,卻會使土壤中的空氣不足,令根系生長受阻,甚至令根系腐爛死亡。故適當的水份供應,對正常的作物生長十分重要。

香港的雨水分佈不平均,在夏天雨季時,雨水充足或甚至過多,故需要良好排水系統疏水;相反冬天時候,雨水稀少,未能提供作物所需,故需適當的保水及淋水系統補充適量的水份。

水量需求

不同的作物,種在不同的土壤中,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在不同生長時期,所需水量亦不同。例如在剛下種後,所需水份較多;到幼苗長大或移種後、瓜果果實成熟時,需水量減少,否則果實不夠甜。另外葉菜類的作物在快收割時,所需水份也較多。砂土保水力差,淋水次數要多些,黏土則因排水不良而要少些。炎熱或雨少的日子多些,涼冷或潮濕的日子少些。

所以我們應控照作物生長時期、當時的雨水數量,配合良好的排水系統及保水方法,而決定淋水的次數及數量。

何時淋水

不應只看表土是否濕潤來決定是否需要淋水,應留心表土以下的泥土。若表土以下10厘米的泥土已經乾燥,或葉片在早上十一時前下垂,需要淋水。若瓜類葉片在中午及午後有點下垂,則屬正常。

另外,淋水要均勻。不能一暴十寒。否則容易導致果裂、果彎、變苦,甚至莖裂。如未能及時淋水,致令泥土差不多完全乾涸,則不應一次過淋太多水,要分三天來回復泥土應有的濕度。

一般來說,大部分蔬菜都不適宜在夏天正午時淋水,因此會容易燒傷葉片,但亦有例外的,如莧菜則喜歡日正午時淋水。還有,若在濕冷的黃昏淋水,會製造適宜病害蔓延的條件,故最好可避免。

實際操作上,大多會設定一個淋水時間,如每天早上及午後各淋一次,但每次的淋水量則可按個別情況來作調節。在有特別需要時或在大雨後,可增加或減少淋水次數。同時應留意在混種時,個別作物的需要。

   

淋水方法

水喉

可在水喉頭加設噴頭,或以手指造成扇形水花,讓水像下雨一樣,洒落植株上,或用花壺盛水淋水。因逐棵淋水而對作物的檢查相對增加,可及早發現問題,但需要較多的人手及時間。

噴灌系統

須用水泵維持一個固定水壓支持此系統;有多種噴頭可供選擇。好處是所需人手及時間較少,水珠較細,落在植株上較輕柔平均。但,用水量卻較多及會有部份會流失,且安裝亦需要一定的費用。

滴灌系統

將軟喉舖在田畦上,在一定距離上加滴水頭,讓水慢慢滴出。好處是省人力及時間,減少浪費水份。且非作物種植區可關掉開關停止供水,故可減少野草生長。由於水份在泥面供應,葉面水份減少,故某些病害如白粉病亦可減少。不過,安裝滴灌系統需要一定的財政負擔,且要考慮維修等問題。

   
在泥面舖上護根或護根植物,避免泥土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可減少水份的散失。

減少淋水的方法

如果能有效保水,可節省用水,亦減少植株因淋水不足所受的壓力。方法可以是在泥中加入有機物,改善土質,增強泥土的保水保肥力。

將兩行植物中間表面約2.5厘米的泥土耙鬆(即中耕),可令水份更易滲透。在泥面舖上護根或護根植物,避免泥土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可減少水份的散失。

還有,若淋水水量增多,但次數減少,可以鼓勵作物發展出較深的根系來,即使在較乾旱的季節,它們仍能在次土層裡找到足夠的水份。

或者,可考慮選種一些野生品種,減少種植交配種,一般來說交配種需水量較野生種多。

 

追肥

Top

在作物的不同生長階段,可能是生長速度加快時,或者是要開花結果時,都需要額外養份的補充,而基肥一般未能迅速地提供大量的營份,故我們有需要再施肥,是為追肥。留意,追肥前須先除草然,否則野草會將養份搶去。

施肥方法

固體肥料

放在兩行植物或兩棵植物中間,最好能與表面2-3厘米泥土混合,以加速分解。一般來說,除了麩粉外,其他常用的有機肥如骨粉、堆肥等均屬緩解肥,不易燒傷植物。但如果可以,還是與植物保持距離好些,如15厘米左右。如施用於灌木類如矮瓜,可放在樹冠在正午時份,在地上所造成的陰影的邊緣處,繞圈一周。要留心肥料施用時,須預留時間讓其分解,再釋出養份。

液體肥料

在生長旺盛的季節,每2-4個星期可薄施液肥一次。應留意液肥的濃度及分量,應先適當地稀釋才使用,稀釋程度視液肥熟腐程度、肥料濃度、植物生長狀態與及天氣等因素而定。一般來說,可調到淡茶色為止。液肥植物一般較易吸收,成效較快。

最適宜的施用時間是一早一晚,那時氣溫較低,太陽末上山或末落山,故不易燒傷植物。預報有大雨前不宜施用,否則易造成浪費。最好能在施用後,再以清水淋洒。

追肥的次數及多少,會因個別品種而定。一般來說瓜果類較多鉀肥和磷肥,而葉菜類需要較多氮肥。

追肥次數

追肥的次數、時間與分量等,其實要視品種、泥土、植物的生長、天氣情況、不同學派等而異。以下只是一般建議,實際應用時,請按實際情況而調整。

一般直播的短期葉菜類植物,可每隔10-14天追肥一次。移苗的作物,可在定植後一星期左右,當植株開始適應新環境,開始長出新芽新葉時,薄施追肥一次。之後約每個月追肥一次,或每兩星期薄施一次。瓜類可在開花前、結果時及果實發育期間各追肥一次。

   
能夠提供充足的肥料,作物生長才可以健康成長。

追肥分量

施肥量及種類,按不同作物在不同時間的需要而異。葉菜類或在植物初期營養生長期間(只長葉,未開花結果時),可主要施用氮肥如麩粉。根類作物可多施磷肥如骨粉,花果類作物可多施磷肥(如骨粉)及鉀肥(如草木灰、紫草葉、海藻水等)。施用量,大約每10平方米每月施用麩粉及骨粉各500克,然後按不同情況酌加酌減。

留意,千萬不要以為下多些肥料,植物會生長得更快。其實,太多肥料,可能會燒傷植物;太多氮肥,植物的生長會過於茂盛,莖葉變軟弱,容易受病蟲害感染。更重要的是,太多氮肥,植物容易出現硝酸鹽累積過多的問題。硝酸鹽會在人體內轉化為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對多種動物可以致癌。雖然在人體的致癌數據不多,但仍應減少吸收。

 

培土

Top

培土,俗稱上泥,即是將泥土堆於植株腳,即莖與根連接部份。

由於香港雨量較多,而且常刮颱風,較高的作物容被水沖倒或被風吹倒。故60厘米或以上的植株很多時候也會上泥。如粟米、紅腰豆等。

另外,部份作物有露頭的特性,即部分地下生長部分露出泥面,若露出的部份與陽光接觸會變色或較粗糙,我們亦多會上泥以作保護。如蘿蔔、紅菜頭等。

   
粟米幼苗在坑內成長。
   
第一次培土後,溝道拉平。
   
第二次培土後,泥土堆在粟米腳。

上泥步驟

一般種白蘿蔔、粟米等作物時,會先在下種前,在畦田上按一定行距建成一個個波浪形的溝道,俗稱打行。在溝底下種,待植株長高至30-45厘米左右時,即拉平泥面。再待植株長至約60厘米高或根部露頭時,再將溝道兩側的泥土堆到植株腳。

其餘作物在有需要時,亦可將畦坑內的泥土鋤起或鏟起,堆到植株腳。另外,因為培土時會移動田畦表面上薄薄的一層泥土,故此可同時除去短雜草。如須配合追肥,可於拉平泥面前,於兩棵作物中間加肥,或於堆土植株腳後,施肥於低窪地方。

 

 

插竹

Top

許多蔓生植物如青瓜、豆角,及一些莖部較柔軟的作物如蕃茄、矮瓜等,都要支架支撐。但瓜類中,西瓜、番瓜(番瓜可自行選擇插竹與否)、白瓜、皺皮瓜、白皮冬瓜(青瓜冬瓜要上架)、哈蜜瓜等都不需竹枝支撐。另外豆類中的矮生種,如紅腰豆、紅豆、綠豆等須要上泥,不需插竹。

插竹的好處

插竹後,植株間空氣較流通,故可減少病害。耕作工作亦會較易進行。另外,支架可增加作物生長的空間,一般矮生的法豆,較要上架的品種產量少。而且,支架下約仍有空間,可間種一些矮生的作物,以增加整體產量。還有,若沒有竹架支撐,任由植株舖地生長,果實容易著地然後爛掉,且軟莖亦容易彎曲折斷。

插竹時注意事項

首要注意的是安全,因竹枝可連續好幾年使用,儲存得宜,用上三年都可以,但越舊的竹枝,越易折斷,特別是在用力將竹插入泥中時,萬一折斷,便會容易刺傷手掌、胸部甚至面部及眼睛,故應囑咐年幼參加者及學生小心工作。

   
這種竹架,適合一般瓜類生長。
   
這種竹架,適合一般豆類生長。 

另外,要注意別弄傷植株根部。插竹時間應越早越好,因可減少根部傷及可使植株自然攀附。若是移種的植株,我們可考慮在移種前插竹。

當植株長大後,我們可用8字結將植株縛在竹上。或用繩輕輕套著植株,然後在竹上縛緊。或者將植株的葉片搭在竹枝上,再用繩緊綁,切勿將植株緊緊縛在竹上。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希望預留足夠的空間讓植株的莖部或藤蔓生長變粗,減少繩索對植株生長的妨礙,更甚者,植株會折斷死亡。

插竹的形式及材料多,但只要能可為植物為植株提供支持便可使用。

插竹形式很多,主要目的為提供支持,及方便日後的收割工作,故任何物料,任何形式,只要能完成目標的便可以應用,包括繩、鐵絲網、木架等,而非一定非竹不行的。

要留心,一般同學插的竹架最易出現的問題是插竹不穩,稍大的風雨已經先倒下。若植株的根部並未抽出,生長仍然正常,可盡快扶起並穩定支架。

 

 

中耕

Top

在種植過程中,畦面表土會逐漸硬化,妨礙空氣流通。故此會在種植期間進行中耕,用鋤、小耙或花鏟輕輕鬆開植株中間的表土,使土壤變得膨鬆,改善疏氣問題,有利根系生長發展。

中耕的好處

中耕不單可改善泥土的通風情況,更可在翻動表土時,翻起作物間的雜草,令其根暴露於日光下不能再生存。同時,翻鬆泥面可令泥土粒子之間的空間增大,容易吸水及滲水。在乾旱期間,如進行淺耕,可切斷毛細管引力,減少土壤水份的蒸發。

另外,於施固體追肥後進行中耕,可助泥土與肥料混合,令肥料容易分解,且可保護肥料免被雨水沖去。

不適宜中耕的情況

若果是撒種或密植的作物,植株間的空間過少,可能根本沒有空間可以讓工具工作,即使有,中耕時亦會容易弄傷作物根部,故都不宜中耕。

另外在泥土過乾或過濕時,中耕會容易改變泥土結構,使泥土變碎或結成塊狀,兩者都不適度植物生長。而且在土壤過濕時所除去的雜草,也易於恢復生長。

還有,舖有護根的泥面,亦不方便進行中耕。不過,有護根協助保水及抑壓雜草生長的田畦,中耕的需要亦不大。

中耕時間

一般可在作物長至10-15厘米高或有3-4片真葉時進行。以後可視氣候環境、栽培方式和作物品種等而決定何時再中耕或是否再中耕。

留意,寒冷乾燥時,可減少中耕次數,溫暖多雨時,可酌增中耕次數。越遲進行中耕,根系發育分佈越廣,越易弄傷根部,故在作物生長越後期進行的中耕,深度要越淺。另外,根菜類作物,在主根開始膨大時,便不宜再進行中耕,以免影響收成。

 

 

 

除草

Top

任何栽培以外的植物,都可以視為雜草。例如在生菜田出現的蕃薯藤。但是,一般來說,較普遍而又為害較大的有︰牛筋草、鹹蝦花、野莧、薇甘菊等。它們大多靠種子來繁殖,但部分更可作無性繁殖,如薇甘菊的每一節在接觸到泥土或水時均可長出新根。

為甚麼雜草能迅速地繁殖?

雜草一般的生長速度都十分快,而且容易適應及生長於惡劣環境中。另外,雜草每次散出的種子量,較我們下在田裡的種子要多得多,它們還可以用地下根/莖等來繁殖,又容易雜交,令它們更易抵抗疾病,故此可以雄霸環境。

雜草的益處

其實,雜草並不是完全沒有用處,例如部分可作食用,如茅根、崩大碗、火炭母可煲涼茶。部分可作生草藥用,如半邊蓮、車前草等。雜草的葉能遮蓋泥面,根能抓緊泥土,故可減低泥土被侵蝕的機會,及減慢泥土營養的流失。而且雜草可用作堆肥的原料,但要小心,千萬別把雜草的花及種子帶入肥堆。還有,不少雜草均長有五彩繽紛的小花朵,如蟛蜞菊、醡漿草等,這也不失為田間的點綴。部分野花如鹹蝦花,更可吸引各種寄生蜂到田間,讓它們協助平衡田間生態,減少害蟲為害。

雜草引起的問題

縱然雜草有其用途,但若果任由它們自由發展,也會引起許多問題。

最明顯的是產生競爭。當雜草與作物一起生長時,雜草除了會搶走作物的養分及水份,更會霸佔農作物的生長空間,及遮蓋陽光,減慢作物的光合作用,令作物生長不良,影響收成。部分如薇甘菊、五爪金龍等,更會攀附在作物上,甚或完全遮蓋作物。

另外,雜草叢生,會令收割困難,部分長得與作物相近的,如牛筋草及粟米的幼苗,在作物的生長過程中不易被發覺,到被發覺時,收成可能已受影響。

還有,不少病菌都可寄生在雜草中,這些病菌可以由雜草傳播到作物,它們對雜草來說,未必有明顯的影響,但對於其他作物,則可以影響收成。

雜草防治原則

雜草也是綠色植物,它們一樣需要光來作光合作用以生存,沒有光就不會有雜草生長。要經常留意有沒有野草出現,應在雜草仍未蔓延之前,盡快將它們清除。不要讓雜草開花結子,除草時應連根拔起。

防草

   
田內的白菜收成之後,即可讓出空間予甘荀繼續生長。期間甘荀種株之間的空隙由蓎蒿填滿,故野草較少。 

下種前,可盡量減少田裡的雜草及其種子,方法可以包括用火槍燒地、用水浸田、用太陽熱力晒田(可殺死近泥面的雜草種子,更能減少泥土的病蟲生長)。

種植時,亦可考慮以密植來減少透光,以遏制雜草萌芽生長,但有一點必須考慮的是作物的密度與作物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即種得越疏,長得越大;種得越密,長得越小。

另外,在種植株行距較大的植物時,如椰菜花、粟米等,可在植株中間間種一些短期作物,一方面能遏制雜草生長,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收成。

護根

任何鋪於泥面,可以減慢水份散失及遏制雜草生長的東西,都可以叫做護根。如禾稈草、堆肥、木糠、樹皮、碎磚頭、石卵、報紙、紙皮及膠布(黑色可助吸熱,白色可助反光散熱,銀色可助除蟲,特別是薊馬)等。

除了減慢水份散失及遏制雜草生長外,護根還可以保持土溫,減少泥土被侵蝕的機會,還可助保持泥土的結構,保持田間的清潔,減少蟲害及疾病。如護根是屬於可生物降解的物質,如堆肥、木糠等,則更能增加泥土的營養。

在舖上護根前,應先將泥土充分淋水並待土壤暖和時才進行。如所用的是乾枯及比較細碎的材料,如木糠、稻草等,則護根越厚越好。如用厚片的東西作護根,如地毯,應用鐵線將它們固定於泥面,如用薄片材料,如報紙,應用石頭壓穩。

除草方法

手拔

   
手拔是最直接有效的除草方法。  
   
用鋤頭鋤草(或刨草)須要先掌握一定的鋤頭技術,鋤頭的落點必須準確,否則容易鋤到自己。

用手或輔以小鏟,將雜草逐一清除,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需在雜草開花結子前進行,否則種子一開始撒佈,就難以控制及處理。學校人手多,每人只負責自己的一小片土地,工作量亦不算大。但要留心分辨那株是作物,那株是雜草。而且要連根拔起才有效,否則野草可以很快再長出新葉片來。

火燒

用火燒田,既可除草、更可防草。但需學習把握技術,且本地農民常用的火槍(或稱火筒)有一定的危險,故不宜在校內使用。至於在社區園圃中,則需視有否熟識操作的義工或工作人員提供協助了。

鋤草或刨草

可用鋤頭將雜草剷除,亦需掌握一定的技術,且應趁雜草仍小的時侯便把它們連根鋤起。鋤草時應盡量避免傷及作物的根部,尤其是淺根的作物。

其他方法

如學校和社區有飼養雞隻,可在田地收割完畢後,將雞用雞網圍在田中,它們會將田中部分雜草及害蟲除去。

 

上頁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