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栽培實務

Top
   

能夠將所有理論和汗水,

化為一棵棵

新鮮脆嫩的蔬菜,

是種植活動的焦點所在。

 

整地作畦

Top
   
執鋤頭的方式應選一個自己覺得最舒適的方法,大多數人(除了左襒子)都覺得右手前左手後,鋤頭放左側的方式比較舒服。  
   
翻土時,可將一個鋤深的泥土翻起,盡量保持泥塊形狀,先別打碎。  
   
右手及左手分別一前一後握著鋤頭柄
   
提起鋤頭時要留心,鋤頭的高度應保持在水平視線上下,不要提得太高。
   
把鋤頭鋤入泥中,約一個鋤頭深,略為提起鋤頭柄,把翻起的泥塊稍為往自身方向一拉。
   
右邊的田畦在耕耙後,土粒大小適中,畦面亦相當平整。
   
平畦
   
凹畦
   
凸畦
   
如施用的是粉狀的肥料,撒放時應盡量靠近田畦面,以防肥料被風吹走。

一般菜農,會在每一造作物下種移苗之前,整地作畦一次。但因為多數校園及社區有機園圃都會採用混種方式,在同一塊地上,同時間種下多種作物,不同作物的收成時間不一,於是整地作畦的工作,會等到當季的作物都採收完畢才會進行。大約一年兩次,學校多數一次在秋天開學後開耕時,一次在農曆年之後,社區則較多集中在夏秋之交,天氣開始轉涼時,及在春夏之間,或在農曆年後天氣回暖時,開始陸續種植夏天作物。

經過種植前造作物的耕種活動之後,泥土已逐漸硬化,不再適合種植,如果不整地便直接下種,種子的萌發會明顯下降。因此在進行下一造作物的種植之前,我們需要進行整地作畦,好讓泥土恢復適合作物生長的狀態。工作包括翻土、碎土耙田及整畦,可有效打碎泥塊,令泥土疏鬆,增加土團之間的空間,容許更多空氣進入,改良疏水,更可讓泥中的微生物分解泥土中的有機物,促使它們生長繁殖;另外,更可以順道清除野草,並打破表土與次土層間之硬板塊。

翻土

翻土是整地的首要工作,翻土的深淺視所種植的作物及土壤的特性而定。如屬根菜類,則需要深耕,如屬葉菜類則可略淺。若為黏質土地且表土層夠厚的可深耕,以翻出深層的表土,加入有機物以改良土質;若為砂質土地但表土層薄的,不宜深耕,為免翻出肥力較低的次土層,與表土層混合後削弱表土的肥力。

在泥土過濕時,如大雨後,不宜翻土,因為土粒會黏結,不易工作,且會破壞泥土結構。另外,過乾或長久被踐踏的泥土,會硬化或被壓實,均不易工作。最好能先放水浸田一至數天,讓水滲透土層中間,在放走表面的水才再耕作。

翻土會騷擾泥土中的生物,而且土地經過翻動,在作物成長至可以保護表土之前,鬆散的土粒及泥中的養分,容易在大雨中為雨水沖走,故此在翻土後應盡快蓋上護根或種上植物。

因為校園和社區園圃一般會混種多種作物,所以每次翻土,可以一個鋤頭的深度為標準,能夠再深一點的更好。翻土時,用鋤頭將土塊翻起,盡量保持泥塊形狀,先別打碎。若果翻土的深度未夠一個鋤頭深,可再在翻出的土塊下再翻。翻土要有次序,由近至遠,或由左至右,有系統地將泥土全部翻過,避免遺漏或重覆。

最好能在翻土後曬田幾天至一兩星期,以助減少病菌和雜草種子。但要留心天氣,在曬田期間若出現大雨,那不單曬土不成,連鋤開的泥塊亦會塌實,又要再花工夫多翻一次土。

翻土是一件頗辛苦的工作,但卻是參加者印象中真正耕田的指定動作,其實,香港不少農友已改用犁田機代勞。不過,因為園圃的田地一般太小,犁田機連轉身的空間也不夠,而且校園及社區的耕種活動一般都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提供,故此,使用簡單少維修的鋤頭,較需犁田機適合。

翻土工作雖然辛苦,但只要不用蠻力來揮舞鋤頭,學習掌握到當中的節奏,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累了便休息,則完成工作亦不太困難。

注意安全

可能鋤頭、耙等大型工具可以造成的危險十分明顯,所以一直以來,都未發生過嚴重事故,但仍請注意安全。例如安排足夠的空間讓參與者工作,有人在鋤地時,附近便不應有其他人在下種、移苗或進行其他工作等。

碎土耙田

經過翻耕曬田之後,或者若未能安排曬田,則翻土之後,即可直接施基肥,並進行碎土耙田。先將基肥撒在泥面,再以耙或鋤將土塊打碎,順道將肥料與泥土混合,再將土表耙平,清理雜草、小石塊、垃圾等,同時將掉落畦坑的泥土鏟回畦上。

請留意,不少人可能由於對翻田整地的工作太有興趣,以致將泥塊打得太碎。這樣會令土團間的空間減少,空氣與水都不易流通,會妨礙植物的生長;若泥面出現板結,種子的嫩根便難以穿透。

但也不要將土塊弄得太大,否則泥土與植株根部的接觸面太少,影響養分及水分的吸收。

做畦

由於華南地區,夏天雨水較多,故適合起田畦種植,以利疏水,減少作物因雨水排放不及而浸壞。另外由於有畦坑讓人使用,可減少踏進田畦上,減少壓實泥土。

田畦的形狀、大小,可按地形、氣候、土質、作物類別、各自的需要等而建成。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供參考:

如可能的話,田畦最好可以南北向,以吸收最多的陽光。

另外,田畦的闊度應以參加者從田畦一邊,手可以探盡到田畦的另一邊為度,以免他們要在田間走來走去,才能完成畦上的工作。一般大概1米寬左右,長度則視地形而定。

在潮濕多雨的季節,或排水不良的地方,畦坑的深度可高點,稱作高畦,以便排水,但在乾旱的季節,則可建略淺的畦。一般來說,大概最少應有200-300毫米深。

畦面則有呈凸型、凹型及平面型等之分,其中凸型等可助去水,適合雨水較多的季節,相反凹型可保水,適合較乾旱的季節,而平面則界乎兩者之間。不過,由於技術掌握需時,故多數同學會均以平面形建畦。

 

 

施基肥

Top

在下種或移苗前施入田間的肥料,即為基肥。基肥可提供整個生長期所需的基本肥料,亦可改善泥土土質,為植株提供最好的環境待其成長使用。應選分解較慢,有效期長,不易流失的固體肥,如熟腐堆肥、花生麩粉或骨粉。液體肥料容易流失,使用不便。但植物在整個生長過程中,由於生長速度、要開花結果等有不同的需要,故種植過程中,仍需追施肥料,是為追肥,有關資料,可參考「追肥」一節

施肥份量

施肥的份量會按今造種植作物的品種、田地肥力、前造作物的品種、前造種植期間的施肥量等而異。若今造品種需肥量大的、田地較瘦瘠的、前造作物用去較多肥料的、前造施肥不足的,今造均需多施一點,否則便應酌情遞減。一般來說,每平方米可施腐熟堆肥0.25-10公斤(視不同堆肥而定),或麩粉50-200克,或骨粉50-150克。

施肥方法

撒施

施肥時,可將基肥平均撒放於田面。如施用的是粉狀的肥料,撒放時應盡量靠近田畦面,以防肥料被風吹走。再用耙將肥料與泥土充分混合。

如有充分時間,可考慮在施基肥後一兩星期才下種移苗,因為倘若肥料未能與泥土充分混合,局部過多的肥料,在分解時所產生的高熱,容易燒傷幼苗根部。若選擇一兩星期後才下種,那在施基肥,再碎土耙田之後,便不要急於做畦,可將與肥料混合後的泥土堆起,若泥土太乾,可灑點水,若防下雨,可用膠布蓋好。待肥料局部分解後才做畦下種移苗。

穴施

或者,在移種時,先挖一個比待種的植物的根球還要大的泥洞。將一撮挖出來的泥與肥料混合(麩粉未分解,容易燒傷幼根,故最好是堆肥),放回泥底,再將植物植入,蓋滿泥土,略壓實,再充份淋水。另外,一般插種蕃薯苗時,多會在幼苗側13-15厘米外,放一撮肥料作基肥。

   
插種蕃薯苗時,可在幼苗側13-15厘米外,放一撮肥料作基肥。

 

 

下種

Top

作物下種的時間會根據個別品種而定,下種的方法也因應各品種而不同,有些品種我們會先育苗再移植到泥土中,另外有些則會直接下種在泥土中。其實沒有植物是不可以直接由直播長成的,在大自然裡,有誰會為它們移種?

不過有些種子特別適合直播的,包括超甜玉米及豆類,由於它們的根幼易受傷,根系恢復緩慢,故不宜移種。另外,直根類蔬菜,如紅蘿蔔、白蘿蔔、青蘿蔔等,如果主根在移種時不慎折斷,會出現岐根。但當然,這裡只是說出一個多數情況,若有人能萬二分小心地進行以上植物的移種工作,亦有成功機會。

選擇種子

一般蔬菜花卉的種子,只佔整個種植活動所需費用的很少部分,但它的質素卻是種植成敗的關鍵之一,故此在選購上應倍加小心。

   

要留心種子是否久未售出以至種子過期,或出售店舖的環境條件是否適合儲存種子。另外,選購時,應說明要找未經處理的種子,一般種子經過的處理,會印在包裝上,而且處理過的種子,多會染上色素,令人不會誤取去作食用。

如果是一些自留的種子,或一些散裝的種子,可先作挑選再去播種。選種時,應以挑選最大的為原則,要著重種子是否夠重、夠大,夠重夠大的話,通常表示結實、健康、生長速度快、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亦強。最簡單的選種方法就是把種子浸在水中,揀沉底的用。

 

種子處理

很多時,由於個別種子的特性,同一批的種子會有發芽不一致的問題,特別是過早或過遲下種。這樣會令種苗大小不一或缺株,令管理上要多費點工夫,甚或由於生長時間不一,致令受粉不完全而影響收成。

故此在下種前可進行浸種催芽,以加快種子的發芽速度,提高發芽率,並節省種子,及使苗期管理容易。

可先將種子放在水裡一、兩小時至大半天,務求讓種子充分吸水,然後用濕布包裹種子,放在暖和潮濕的環境中,一直保持濕潤,經常檢查種子的發芽狀態,當大部分種子都冒出小小的芽頭(胚根)時,便可下種。

至於浸種水的溫度及浸種的時間,主要決定於種子種皮的厚度和吸水情況。如番茄可用50-55℃水浸15-20分鐘,待水溫下降至30℃再浸3-4小時。芹菜方法與番茄相同,但水溫下降至30℃再浸12-24小時。

另外,原粒芫茜種子有一個外殼包裹,想芫茜早點發芽可用玻璃瓶或麵粉棍壓爆。

還有,種子除了可浸種催芽外,亦可用一大缸(約十餘公升,降溫沒那麼快)50℃溫水浸30分鐘,可有效減少種子所帶的病菌。

播種時間

一般由種子所需要的發芽溫度所決定,太早或太遲播種,都可能會導致發芽緩慢及不平均、幼苗容易有疾病及損傷等。

播種時間大致上可分為秋播及春播。秋播在每年9月左右,以秋冬季作物為主,春播在農曆年之後,陸續下種春夏季作物。由於學校及社區園圃多取混種方式種植,故此在每一造作物播種移苗之後,當一些生長期長的作物仍在田間生長時,部分短期作物便已可採收,這些作物收割後所留下的空位,便可再種植一些合時的植物。

播種深度

原則上,可把種子直接撒在泥面,不用泥土覆蓋,種子一樣可以發芽成長,但這樣種子會較易為水沖散或被雀鳥吃去。故此一般會將種子埋入泥中,但要留意,種子不能埋得太深或太淺。一般來說,種子越大顆,埋種應越深,種植的深度大約在種子厚度的1倍至5倍左右。另外,砂土宜深播,免受沖刷;黏土宜淺播,以免腐爛。氣候乾燥的季節,適宜深播,氣候濕潤的季節,適宜淺播。還有,極寒及極熱的天氣宜深播,因為寒極易受寒害,熱極易受暑害。

播種的份量

播種的份量應按作物的種植密度,配合作物的株行距,來作決定,密播會令作物的體積與質素降低,但疏播卻又令收成減少。另外,亦需要考慮不同的播種方法(即撒播,行播或穴播)。過了播種期,播種的份量該比適當的播種量為多,因天氣不適會影響發芽率。肥沃的土地,播種的份量也可以少些。舊種較新種的播種量應該多些,因為舊種的發芽率,必然較新種為少。

播種方式

撒播

將種子直接撒於泥面,適合用於體積較小及價錢平宜的種子,如一般的生菜及莧菜等。但因為要種子撒得均勻,需要多年的練習。一般初學者較難在短時間內掌握,故可在撒播前,先將適量的種子與5-10倍份量的乾砂混合,然後再均勻地撒播到田畦上。最好能輕耙表土,將種子埋於泥中,減少被雀鳥偷吃的機會。下種後要淋水,但要小心,不可沖散種子。待幼苗長出後,需再間拔至需要的距離。

撒播的工序簡單,可節省不少工作,但用種量會較多,且容易出現不均勻的問題。最通常出現的問題是過量下種,至令幼苗缺乏空間生長,變得瘦弱,故下種前應計算清楚用種量才將種子分發。

   
撒播種子要撒得均勻,幼苗長出後要再疏苗,作物的分佈才會適中,才有足夠空間生長。但下種及疏苗的技術掌握,需要多多鍛鍊。  
   
種白蘿蔔時,會先在泥面打行,再在坑道內以行播方式下種。  

行播 / 條播

多用於較大型的種子,或希望作物生長得較有條理,方便日後管理的,如白蘿蔔等。先在泥面,相隔若干距離,挖一條條約一厘米(或一至兩粒種子的厚度)深的淺溝,將種子按一定的距離,平均播在淺溝內,再用泥土或熟腐的堆肥蓋上。當種子長出後再間拔至需要的距離。不過,種白蘿蔔時,為方便日後培土,故會先在泥面打行,挑出一條條深約15厘米的坑道,每行相距約30厘米,再在坑道內下種。

因為作物都會沿淺溝有秩序地生長,所以往後的施肥、中耕、除草等都會較易進行,且相對來說,會節省種子的用量。

穴播

適合體積較大的種子,如花生、瓜類等。先在畦面每隔一定的距離挖一個洞,約1-2厘米深,每洞再放入數粒種子,然後再將泥土蓋好。待苗長出後,才間拔至剩下一株(如穴間距離較近)或二、三株(如穴間距離較闊)。

此法可更節省種子,但若種子發芽率較差時,容易造成缺株。故可在下種前,先取20-30粒種子,進行種子發芽測試,再由種子的發芽率決定每穴下種的數量。

 

 

 
上頁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