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在校園做有機耕種?

Top
   
美國Rodale Institute的有機園圃活動。 

校園有機耕種活動在一些國家例如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已興起多年,有不少的學校已擁有一個可供學生學習及活動的有機園圃。這些外國學校更設計出一系列與課程有關的活動,利用了有機園圃的資源,實行活動教學。學生不但在知識層面上有所長進,透過對大自然的接觸,個人的環保意識亦有所增加,而且可以在活動當中學到怎樣與人合作,變得更富責任感,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了正面影響。

在本港,不少建有有機園圃的學校,都表示活動的反應十分令人鼓舞。他們的回應告訴了我們,學校舉辦這類項活動,所得到的比原來希望的更加多。

   
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職業先修中學的同學,正在努力開墾園地。

環境教育

有機耕種可以生產出既安全又健康的食物,過程中會以保持生態平衡為原則,避免污染及破壞環境。有機耕種不但是一個生產糧食的系統,更加是一個維持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一大方向。有證據顯示,兒童對於自己曾親身經歷及做過的事的記憶會特別深刻。計劃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透過參與校園的有機耕種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從而增進對大自然的認知及學會欣賞,更願意在行為上作出改變,在生活中以行動支持環保。

多點認識大自然

香港的學生大部分在城市中長大,很少機會接近大自然。雖然這項活動只是在校園內進行,但卻可以給學生一個機會去接觸泥土、陽光、不同植物及一些小昆蟲。透過學習及實踐有機耕種理論,讓學生學到生態系統如何運作及保護環境的重要,而且在耕種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看到農作物的成長,對植物有更多認識。

   
同學小心翼翼地培育幼苗,對於將來的收成充滿寄望  

多了解我們的食物

   
番茄是從樹上抑或藤上長出來的?

香港學生,可能可以將洋紫荊及羊蹄甲的各種異同告訴你,卻可能不知道豆角的豆莢有多長、番茄是從樹上抑或藤上長出來的。因為前者課程有教,後者卻根本未在他們的生活中出現過。有些學生很少逛菜市場,平日吃的蔬菜是甚麼名稱也可能不知道,在耕種活動中便能認識到日常我們所吃的食物是如何種出來的。

善用及美化環境

只要細心去找尋,原來學校有不少的地方是可以用作耕種的。20間試驗的學校當中,有利用天台、原本生了雜草的空地、停車場旁的走廊、校園後的一小片空地、操場旁的小草地等等,去改變成為一個小菜園。使原本沒有特別用途的地方改變成為可供學生活動的地方,同時更可以綠化校園,讓它成為一個與別不同的學習環境。

戶外教室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的同學正在
學習 製作花生麩水。

校內的小菜園,可以提供學生一個踏出課室去學習的機會,學校可以把不同科目(包括生物、地理、美術、家政,甚至中、英、數等等)的教材融入小菜園的活動中,豐富課程素材,讓學生享受活動,同時享受學習。同時,同學在活動中,可以學到觀察、記錄、量度、計算、比較、判斷、估計、思考、分析、報告等等。比起單從書本中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得更多。

學生的個人成長

學生需要分組定時打理農作物,透過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體精神與及與人溝通的方法。種植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期間學生對農作物的成長都抱有期望,為了收成,都願意努力耕耘。一個個學生在收成時展現出興奮燦爛的笑容,令人難忘。有學生說要把收成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即使有時候所種出的青瓜比菜市場的還要小,外表還要醜,學生都感到開心和滿足。學生享受當中的過程,從活動中得到成功感。有些學生會感到學校提供了一個屬於他們的地方,覺得更有歸屬感。

學生的鍛鍊

不少學生為了應付功課及考試,把許多時間都投放到書桌上。有些可能沉迷於電腦遊戲,上互聯網等。有些在家中被寵壞,有工人或家長服侍似乎變得理所當然。有人認為新一代學生的通病是缺乏運動、怕辛苦、沒有耐性。耕種本身就能提供學生一個鍛鍊的機會。在耕種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勞動(雖然都只是十分輕巧的勞動)、雙手需要接觸泥土、天氣熱的時候會流汗,不少學生在活動期間,特別在活動的初時,都會表示覺得又辛苦又骯髒,後來他們見到有同學及老師一同努力,經過老師的鼓勵,最終都可以堅持下去。學生親身經驗過種植農作物時的艱辛,都會明白食物得來不易,他們都表示日後會更加珍惜食物。

   
聖匠小學的同學正在學習耙田。

培養興趣

種植活動能培養到學生對有關方面的興趣。在不同的學校不約而同會有些學生希望帶一些種子及一些作物回家種植。其實在活動中老師所播下的環境教育種子,又豈只在學生身上發芽,因為學生會間接地把訊息傳播給家人及其他朋友,對社會有良好的擴散影響。

老師關係更融洽

老師和學生在菜園中互相幫助、一同合作、有講有笑的情景非常融洽。「老師,菜園的泥土很乾,要快些澆水了」、「老師,可不可以下星期三放學後帶我們去菜園看看」、「老師,我可不可以帶些番茄回來種?」、「老師,我們甚麼時候可以收割?」、「老師,這個青瓜送給你做沙律」、「不要吃掉全部菜,要留一點給老師」這些都是一些參加了「有機全接觸」計劃中的學生在活動期間的一些對話,由此可以看出學生願意主動找老師、學生對老師的關心及信賴,師生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

增加了解

老師透過活動可以增加對學生的了解。有些老師表示,在活動當中可以看到學生意想不到的另一面。有些學生平日在課堂上不聽講,表現散漫頑皮的學生,在耕種活動中表現投入主動,亳不斤斤計較,樂意助人,值得欣賞。

其他意外的收穫

除了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樂趣之外,老師見到作物成長,每次到菜園都有新發現時,他們都會同樣感到生命成長的興奮及喜悅。有些學校,農作物收成豐富,老師們更可以與校長及其他同事一同分享收成。

   
朱石麟中學的老師細心地協助同學種植。  

另外,有些學校工友看見農作物的成長,都會感到興奮,樂意提供協助,並交流種植心得。大家可以無分彼此,活動時有講有笑,融洽相處,也是一件樂事。

菜園亦有助帶動校園的學習氣氛。其他經過菜園的學生都會留意到菜園的變化。例如有學生見到菜園上掛了各式各樣由同學設計的防鳥工具時,他們會感到好奇,會提出發問,因此而增加了有關的知識。一個經過心思設計的菜園,就能吸引到更多同學的注意。

 

 

為甚麼在社區做有機耕種?

Top
   
  沙田新港城的有機農圃

社區有機園圃

「社區耕種」是英文的Community Gardens, City Farms, Allotment Gardens, Community Allotment Gardens, Urban Agriculture等等的名詞的一個大概翻譯。當然有人會將這些名詞之間的差異找出來,但相信以現階段它在香港的發展來看,還是將他們來個統稱會比較方便。

「社區耕種」是指一種一群在同一個社區生活的人,在同一塊地上一起耕種的活動。當中可能有一些非營利、私人或者地區議會等組織在中間提供技術支援、協調及管理等服務,亦可能由居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團體,自行管理運作。他們種植的地方,可大可小,可在泥地、天台、花槽、花盆,或以上各種可能的混合體。可以每位參加者都有自己的一小畦田,或者大家都在一個大園圃內共同種植,又或者一樣一半。有些有充足贊助不收費用,有些要所有參加者共同攤分所有支出。各種形式都有,就視乎個別園圃或社區的決定。

雖然「社區耕種」這個名詞在香港比較陌生,但在不少國家,它卻是一種發展得相當蓬勃的社區活動,有研究單位研究它在社區上的功能、有人研究政府政策對它的影響,聯合國亦因為它有食物生產的潛力,可以作為都市糧食的補充而大力支持。總括而言,它有以下多種功能︰

建設社區

社區農業讓鄰舍有共同的話題,共道桑麻長,令社區關係更友善。比起對照組,有社區園圃的區民更願意參與社區內的活動及鄰舍的社交活動,心理更健康,更容易打破隔膜。同時園圃令社區與別不同,故此社區的認同感亦提升了。更有研究指出,社區園圃可以成為社區中的耳目,兼且給年輕人一個活動的空間,故此社區內的罪案亦因而減少。費城的一項社區農業活動開展後,發現入屋行劫及盜竊案由每月約40宗減至4宗;三藩市一個社區園圃開始一年之後,當地的罪案亦下降了28%

   

美化 / 綠化社區

不少社區園圃都是將社區中一些原來荒廢空置的土地,向市政府爭取過來,改建為充滿生機的都市綠洲,故能美化社區。另外,社區園圃內,污染減少、溫度降低,讓社區的生活環境改善,提升社區的生活質素。

促進身心健康

園藝農耕活動對大多數成年人以至不少老人來說,都是體力上可以應付的工作,在社區園圃中,參與者可以有適量的體力勞動(這點可能十分適合運動量甚少的香港人),而新鮮的空氣,健康的社交生活,多吃有機蔬菜,對他們個人的身心都有正面的影響,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供領袖訓練

不論在管理、技術、建設或其他方面,差不多所有的社區園圃都需要或多或少的義工協助,而管理這些義工,又需要一些領袖的安排。根據美國俄亥俄州的一項調查,在2000年內,曾有過1,071位義工,貢獻了共38,000小時的義務工作與當地337個社區園圃。另外,不少社區農業網絡都提供義工及領袖訓練的資料,可見社區農業能提供的義工及領袖訓練機會可謂不少。

建立自我形象、提升自信心

耕種活動,除了在惡劣天氣情況下,大多數時候,耕種的人都可以憑藉技術的掌握及經驗的累積而能增加收成,是一種多勞多得的活動。故此容易讓參加者產生成功感,因而可協助參加者建立自我形象及提升自信心。同時亦可鼓勵學生自發學習,並且從擁有一塊田地,或者一棵植物而學懂負責任。

園藝治療

園藝活動可讓人情緒平和,更可減壓,對不少情緒有問題的病人都有舒緩的作用。有調查發現95%在醫院內參加園圃活動的工作人員、病人及其家人,都有不同的治療效果。病人覺得精神好了,對醫療的過程更有耐性;他們的家人及朋友覺得可減輕壓力;而醫院的員工則覺得工作能力提升了。另外,據說香港中文大學精神醫學系正進行一個實驗,以園藝活動來減輕老人痴呆症患者的病情。

提供糧食補充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全美的社區園圃在1993年共生產了約值16百萬美元的新鮮食物。這特別是對低收入家庭來說,頗為重要,因為可以減輕食物的支出。兼且這些都是健康的蔬菜及糧食,故亦改善了食用者的營養問題。

提供教育、環保、文化活動

園圃是一個聚人聚焦的地方,不少社區園圃都由本身或經與不同團體協作,發展出多種教育、環保、文化、藝術等活動。

   
荔景華景山莊的有機種植園圃
   
馬鞍山錦鞍苑的環保農莊

香港的社區耕種

近年來,香港陸續出現了不少社區耕種活動。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粉嶺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在2001年召集了三十多位住在北區的長者,在社署的財政支持下,於粉嶺的老農田內開展開展了「長者Green Power」的有機耕種計劃。計劃完成後,由於參加的長者的反應十分熱烈,他們最近更在粉嶺丹竹坑附近自行租地開荒建園,以延續他們的耕種。

荔景華景山莊的有機種植園圃,亦已經歷過四時不同的變化,至今仍有十多戶熱心的居民不斷為耕地而努力。新港城自2001年底起,改建原有花槽,在管理職員的力協助下設立農圃,住戶除參與耕種外,亦同時加入廚餘回收活動。

其實香港還有一些社區農業的例子,如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的園藝農場在馬鞍山的社區園圃,馬鞍山民康促進會與馬鞍家悠站合辦的馬鞍山有機農莊等。另外,一些屋苑、公營機構亦聽聞有類似活動。但總的來說,香港的城市農業的發展仍在初階,仍有待大家努力。

外國經驗

雖然社區耕種在香港的發展,尚在萌芽階段,但在外國,卻可以用「蓬勃」來形容。

美國紐約市內有超過750個社區園圃,自70年代開始發展以來,已吸引了超過15百萬美元的基金或機構的贊助。費城人口不足2百萬,卻有超過1,000個社區園圃。丹佛市,有約70個,是6年前的3倍。克里夫蘭市有184個,共佔地42英畝,其中80%在全市最貧窮的地區。現在全美估計大約有10,000個社區園圃,比5年前,增加了22%

英國55個郡中,有8,025個社區園圃,共1,220,462人參與。而多倫多有約110個社區園圃,共4,500畦田。

   
 在加拿大溫哥華的Michigan Street Community Garden  

另一方面,有不少組織給這些社區園圃作網絡,提供服務,如社區園圃名單,名單上除了最基本的聯絡方法外,更有過往的輪候紀錄,好讓大家心中有數,去找最適合的園圃。他們不少都有通過電郵、電話、印刷品或探訪,協助個別有興趣的社區建立自己的社區農業,或是提供種植資料、義工訓練,還教大家怎樣找地、找贊助、怎樣組織、怎樣設計守則,甚至怎樣面對傳媒,可謂鉅細無遺。

其實,香港的綠田園與及其他不少團體的租地活動,早有社區農業的影子。但過往的發展,都集中在新界農地供應充裕的地方。要發展出市區,要在彩虹h或者深水鶡酗@個社區園圃,相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土地。不錯,香港最著名的就是它地少人多。但在紐約市內,倫敦市內亦可以發展社區農業,為甚麼香港不可以呢?

香港市區內,其實亦有不少這類空地,可以用來發展社區農業。成功與否,就要看大家,包括居民、有關政府部門及協助的團體的意願有多大了。

 

上頁 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