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有機耕種 香港有機農業發展


香港有機農業發展

香港農業現況

 
五、六十年代,在新界郊區到處可見農田,最主要地區為元朗、錦田一帶。到八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及在 1998 年中國內地農產品可無限額地大量輸入本港,香港農業式微。直到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低迷,以往作為經濟支柱的零售業、旅遊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房地產業等,齊受打擊,香港土地的供應不再那樣緊張、亦有人開始轉業入有機耕種這個行業,加上香港人環保意識增加,對食物安全更加關注,故逐漸有人提倡復興農業,以復興本港經濟。 根據香港漁護署的資料,在 2002 年香港有 1,560 個菜農,他們平均的耕地面積有 4.2 斗種(約 30,492 平方呎)。在 2001 年,他們平均每日生產 76 公噸的蔬菜,供應全港蔬菜消耗量的 5% 1(其餘 85% 由中國入口, 7% 美國, 3% 澳洲)。

香港有機農業

其實約於十多年前,南丫島已有一位神父開始在自己的農地上以有機方式種植蔬菜,並賣給教友,剩餘的便拿出碼頭擺賣。可見有機耕作早已登陸本港,只是一直未受重視。直至八十年代末,香港每年都有百餘到數百人因誤食毒菜而需入院,香港人開始關注蔬菜含有過量農藥的問題,催生了本港第一個有機農場──綠田園。此後,在九十年代,陸逐有不少有心人建立有機農場,或將常規農場轉業有機,這段期間,共成立了 12 個有機農場。雖然本地的有機運動仍集中在小數人之間,但已藉傳媒的報導,增加了市民對有機農耕的認識。

直到 2000 年,漁護署積極參與發展,令本地的有機農業生態頓時發生明顯轉變,更有傳統農友加入漁護署的有機轉型計劃,生產有機蔬菜。目前估計,參加了漁護署的「有機耕作轉型計劃」的有 39 戶農友,另外有約 20 個有機農場。以一農場一農夫計算(其實有部分農場僱用超過一個農夫工作),本地有機農民的數量,約佔全港菜農的 4% 。他們的耕地面積共約有 185 公頃(其中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佔了 150 公頃),平均每天產量有 1-2 公噸(視季節而定),佔本地蔬菜生產的 2% ,估計平均每月收入大約 3,000 元。

香港有機農業協會的成立

隨著不少有機農場陸續成立,數個香港有機農場於 1994 年成立本地第一個同業協會,名為「香港有機農場協會」。於協會成立之前,彼此在農產品及耕作經驗方面均已有交流;協會成立之後,大家都希望可以在推廣、銷售和制定標籤方面,加強合作。可惜及後因會員休耕,移民或轉手,加上經費不足,於 1997 年,協會最後無疾而終。及至 1999 年,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提供職員的協助下,香港 8 個有機農場成立 「香港有機農業協會」( Hong Kong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HOFA )。新協會希望能推動成立一套本地化的有機生產標準及驗證系統,藉以保障消費者及認真的有機生產者。同時亦為農友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讓會友改進栽培技術,並協助生產者開拓市場。

政府參與

漁護署有見有機農業在本港的不斷發展而且有機蔬菜在市場上的需求亦陸續上升,便開始探討有機菜在本港發展的潛力。有機耕種是一種可持續的農業,符合政府的整體環保政策,兼且生產有機菜可以給予本地農業一個新的市場機會,更可為農民開發較高回報的市場,亦讓市民有更多的選擇。故此,漁護署從 2000 年開始積極參與有機農業的發展。其中包括進行香港有機蔬菜的市場調查,訂立一套本地的《有機作物生產守則》,在大龍實驗農場內闢設一塊約 5,400 平方米的有機示範田。

另外,在 2000 年 12 月,他們更選擇了錦田的吳家村及大江埔村作有機轉型的試點,協助傳統農民轉型有機耕種,幫助農友解決技術困難及作田間檢查,現在此計劃已擴展到其他菜區,包括平輋、沙埔等。漁護署亦資助有機資源中心成立、資助開辦有機耕種課程,並為農友提供技術支援、協助銷售、推廣等。

香港有機農業的將來

目前,香港有機農業生產的規模仍是十分細小,生產技術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產量及質素參差,市場與生產仍未能好好配合,國內的低成本農產品一直威脅著本港菜農的生存,且間有農友違規用藥的傳言出現,市面上又有一些標籤不明或報稱或暗示「有機」的產品出現,令部分消費者卻步,……。面對種種困難,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以下一些意見:

•  目前,一方面因為香港人對有機菜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又因為本地經濟下滑,較多人願意轉業耕種,且都選擇有機耕種,這是本地有機農業的契機。

•  在現有的零售及菜會等銷售形式之外,可加 入農夫市場(一種售賣有機農產品的跳蚤市場)、消費者合作社(由消費者團體直接向有機菜農買菜)等直銷渠道,同時可加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溝通。

•  定出各界認可的有機農業標準,設定標籤制度,以杜絕魚目混珠的產品進入市場。

•  加強有機業界(包括政府、學術界、種子商、農民組織、非牟利團體、農友等)之間的交流,提升本地有機農業的技術水平,減低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機械化的程度,集體購買種子肥料等)。

•  協助農友向旅遊農業、社區農業、教育農業等多方向發展,亦協助社區團體以不同形式加入農業這個行業,增加農友收入之餘,亦增加有機農業與社會的融合。

參考資料

1.漁護署網頁 http://www.afcd.gov.hk/agriculture/arch.htm

 

  返回最上